2积分
下载
专题二 和平的祈祷 文本7 落 日 【学习目标】 1.了解特写的行文特点。 2.分析细节描写及其作用。 3.认识日本投降的历史意义,增强社会责任感及爱国意识。 内容索引 预读先学 品读研析 多读厚积 预读先学 Ⅰ 语言知识强化 一、音正形准 1.给下列加颜色的字注音 (1)单音字 ①舷梯(xián ) ⑤气氛( fēn ) ②顷刻(qǐnɡ ) ⑥湔雪( jiān ) ③勋绶(shòu ) ⑦半晌(shǎnɡ) ④桅杆( wéi ) (2)多音字 翘首(qiáo) 拾级( shè) ①翘 ②拾 连翘(qiào) 拾掇( shí) 2.给下列形似字组词 舷( 船舷 ) 宣( 宣布 ) (1) 眩( 眩晕 ) (2) 暄( 寒暄 ) 炫( 炫目 ) 喧(喧宾夺主 ) 二、词语积累 1.理解运用 (1)永志不忘:__________________永远记住,不遗忘。 (2)曾几何时:__________________时间过去没有多久。 (3)天网恢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天道像一个广阔的大网,作恶者逃不出这个网,也就是 __________________逃不出天道的惩罚。 (4)天理昭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上天能主持公理,善恶报应分明。 (5)厥功甚伟:________________他们的功劳很大。 (6)郑重其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形容对待事情非常严肃认真。 对点小测 判断下列加颜色成语的运用是否正确。(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卡思卡特上校感激科恩中校想出来的一些有独创性的建议,而且对此表 示永志不忘。( √ ) (2)不知曾几何时,作为美国便捷快餐店象征的麦当劳,在许多中国顾客的 眼里却成了悠闲消遣的好场所。( × ) 答案 “曾几何时”用在否定句中不当 (3)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这伙横行乡里、鱼肉人民的地痞流氓终于身陷囹 圄。( √ ) (4)天理昭彰,铤而走险、作奸犯科的人是难逃法网的。( √ ) (5)应该说在中国杂技这一重要的蜕变过程中,梅登先生和他的星辰演出 公司厥功甚伟。( √ ) (6)在《病榻杂记》中,季羡林郑重其事地请求辞去人们送给他的“国学 大师”“学界泰斗”和“国宝”三个称号。( √ ) 2.辨词填空 (1)庄严·庄重 庄严:庄重而严肃。侧重于严肃,既可指人的神态,也可指重大事物形 成的气势、氛围或特定的严肃时刻,范围较广。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时, 侧重于严肃而不可侵犯,语意较重。庄重:(言语、举止)端庄稳重,不 随便,不轻浮。侧重于言语举止严肃端正,与轻浮相对,一般只用于人, 范围较窄。形容人的神情态度时,侧重于严肃而不随便,语意较轻。 ①他的神情___庄重__,好像在进行一项伟大的创作。 ②手风琴奏出__庄严____的曲调,孩子们甜美的声音与他们年长的指挥的 声音混合在一起,但是凯伦想到的唯有她的红鞋子。 (2)目不暇接·应接不暇 目不暇接:形容东西太多,眼睛看不过来。多形容主动发生的动作。 应接不暇:形容来人或事情太多,接待应付不过来。多形容被动发生 的动作。 ①初次见到油菜花时,实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_________目不暇接 的烂漫 黄色海洋竟然能如此壮美瑰丽。 ②汽车向神农架山区奔驰,只见奇峰异岭扑面而来,令人_________应接不暇 。 三、名言警句 课外名句——保家卫国的名句 (1)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 (2)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秋瑾 (3)祖国,我永远忠于你,为你献身,用我的琴声永远为你歌唱和战斗。 ——肖邦 (4)与其忍辱生,毋宁报国死。——何香凝 (5)匈奴未灭,何以家为?——霍去病 (6)一片丹心图报国,两行清泪为忠家。——于谦 Ⅱ 文本常识积累 一、作者简介 朱启平(1915—1993),浙江嘉兴人,中国著名战地记者。晚年朱启平回 顾自己的新闻生涯,对年轻同行寄予殷切希望。他说:“作为记者, 一笔在手,胸中要有亿万人民,万不得已时,可以不写,不能打诳。” 主要作品:《硫磺地狱》《冲绳激战》《塞班行》《琉球新面目》 《大户人家办喜事——共和党第24届代表大会》《伟大的平凡》《追忆 日本签字投降前后》等。 二、背景展示 1945年9月2日,作为《大公报》的一名记者、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太平洋战区唯一的中国随军记者,朱启平曾目睹中、英、法等国代表 在东京湾美国战舰“密苏里”号上接受日本政府投降的仪式。其现场 报道《落日》在《大公报》发表后轰动一时,被公认为“状元之作”, 后被列为大学新闻系典范教材。 三、文学常识 新闻特写 新闻特写就是截取新闻事实的横断面,即抓住富有典型意义的某 个空间和时间,通过一个片段、一个场面、一个镜头、对事件或人物、 景物做出形象化的报道的一种有现场感的生动活泼的新闻体裁。 新闻特写的特点:①内容集中在一点,着力于细节描写;②现场 感强烈,注重记者的直观反映;③有较强烈的文学色彩,形象化地刻 画人物或事物。 品读研析 课堂导语 1931年9月18日,日寇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发动“九一八” 事变;1933年,日本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 到站时间也正好是9点18分;1945年9月2日上午9点18分,日本侵略者 在东京湾签字投降完毕,天网恢恢,天理昭彰,真是大快人心。勿忘 国耻,铭记历史,珍惜荣誉,兴我中华。让我们共同走进朱启平先生 的《落日》! 导言部分——签字仪式的时间、地点、场景及意义 签字场所——① 落日代表到来——各国签字代表、盟军统帅、日方代表 ③ 仪式开始——② Ⅰ 通读——整体感知 下面是本文内容结构思维导图,读后回答图后问题。 投降书脏了——搞错签字位置、中国已雪耻、应新生 (1)这篇新闻特写详细报道了1945年9月2日 答案 ①会场布置、记者活动 在“密苏里”号战舰上举行的日本受降 ②各方代表依次签字 仪式,请按照顺序概述小标题下的具体 内容,在图中①②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 导言部分——签字仪式的时 间、地点、场景及意义 签字场所——① 落日代表到来——各国签字代表 、盟军统帅、日方代表 ③ 仪式开始——② 投降书脏了——搞 错签字位置、中国已雪耻、应新生 (2)文章通过受降仪式的具体描绘,主要反映了中国人民的哪种心理? 请在图中③处填写相应的内容。 答案 ③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 答案 Ⅱ 深读——重点探究 1.文章有多处细节描写,请仔细体会,说明细节描写的妙处。 具体细节描写 细节描写的妙处 “灰色的舰身油漆一新,16英寸口径的大 炮,斜指天空。这天天阴,灰云四罩,海 风轻拂。海面上舰船如林,飘扬着美国国 舰着新衣,国旗飘扬, 第 环 旗。舱面上人影密集,都在注视着‘密苏 马达欢歌,营造出欢 3 境 里’号舰。小艇往来疾驶如奔马,艇后白 乐喜庆的氛围,烘托 段 浪如练,马达声如猛兽怒吼,几乎都是载 出胜利者心中的喜悦 着各国官兵来‘密苏里’号舰参加典礼的。 陆地看不清楚,躺在远远的晨雾中。” 答案 “签字场所”:“乐队不断奏乐,将 领们不断到来。” 欢快的乐声只为胜利 “代表到来”:“8点半,乐声大起, 者而奏起,属于侵略 环 乐 一位军官宣布,联合国签字代表团到。” 者的只有沉默,而这 境 队 “8时50分,乐声又响彻上空,盟军最 沉默也是对侵略者的 高统帅麦克阿瑟将军到。”“不久, 无声抗议和冷漠 一位美国军官领先,日本人随后, ……乐队寂然。” 答案 “看表是9点18分。我猛然一震, 这里或许是巧合,或 ‘九一八’!1931年9月18日日寇 许是有意安排,但作 9点 制造沈阳事件,随即侵占东北; 者巧妙抓住了这一点 18分 1933年又强迫我们和伪满通车,从 环 来借题发挥,追溯历 关外开往北平的列车,到站时间也 境 史,确实打动人心 正好是9点18分。” “全舰静悄悄的一无声息,只有高 代表 以静衬动,烘托出庄 悬的旗帜传来被海风吹拂的微微的 到来 严、肃穆的氛围 猎猎声。” 答案 “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舰,上小艇 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11架 ‘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的队形, 鲜明的对比,一边是 日舰 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 窘态毕露、灰溜溜逃 环 离开,几批‘超级堡垒’飞过。在隆隆机 跑的敌人,一边是胜 境 空军 声中,我正数架数,只见后面黑影 利者的雄姿 受降 簇簇,蔽空而来,都是从航空母舰 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 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到 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答案 人物的“笑”在文中多次闪现: “满脸笑容的水兵,往来互相招呼的军官” “都是美国高级将领,他们满脸欢喜,说说 笑是内心的喜 笑笑”“一时间,中国话、英国话、发音语 悦,是胜利者 人 神 调略有不同的美国英语以及法国话、荷兰话、 的自豪,是对 物 态 俄国话,起伏交错,笑声不绝”“军舰上层 侵略者的蔑视 传来一声轻快的笑声,原来是几个毛头小伙 与嘲笑 子水兵,其中一个伸臂点着下面的梅津,又 说又笑。” 答案 “第一个是中国代表徐永昌将军,他穿着一身洁 净的哔叽军服,左胸上两行勋绶”“只见中国代 胜利者盛装 表身穿深灰黄军服;英国代表穿全身白色的短袖、 而来,可见 短裤制服,并穿着长袜;苏联代表中的陆军身穿 对这一时刻 淡绿棕色制服,裤管上还镶有长长的红条,海军 人 外 的重视;侵 则穿海蓝色制服;法国代表本来穿着雨衣,携一 物 貌 略者肢体残 根手杖,这时也卸衣去杖,露出一身淡黄咔叽制 缺,害人之 服;澳洲代表的军帽上还围有红边……” 人也在害着 “日本代表团外相重光葵在前,臂上挂着手杖, 自己 一条真腿,一条假腿,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登梯 时有人扶他。” 答案 “麦克阿瑟读到最后,昂首向日本代 昔日趾高气扬的侵 表团说”“重光葵挣扎上前行近签字 人 动 略者,现在在胜利 桌,斜身入椅,倚杖椅边”“他签字 物 作 者面前毫无地位, 时没有入座,右手除手套,站着欠身 真是莫大的讽刺 执笔签字。” 答案 2.结合开头第2段和“投降书脏了”部分最后两段,说说《落日》一文中 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 (1)日本投降后的狂热和兴奋。 (2)对抗日先烈的缅怀。 (3)对祖国美好明天的期待。 答案 3.文章以“落日”为题有何好处? 答案 (1)内容上:一方面指以占领者自居的日本侵略者在世界人民 面前低头签字投降,正像日落西山一样,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气焰;另 一方面指日本以“旭日东升”自喻的国旗“太阳旗”,终于“坠落”, 这前后之“日”的变化,则显露出一股颇具讽刺的味道。含义丰富, 含蓄蕴藉。 (2)运用比喻和象征的手法,把日本的运势比作落日,形象生动。 (3)主题上,能更好地表达世界人民抗战胜利的热忱。 答案 4.新闻报道一般都不出现记者的身份“我”,而本文不仅出现了“我”, 而且不断写出“我”的感受,甚至评述。这样写会不会影响新闻报道 的客观公正? 答案 Ⅲ 延读——思维拓展 日本签字投降已经过去了73年,有人认为我们今天再读这篇文章没有 意义,有人认为再读这篇文章能够让我们正视失败的伤痕和屈辱,有 人认为再读这篇文章能够激发我们的爱国之情,对此你有什么看法? 答案 多读厚积 Ⅰ 读技法 · 勤练笔 新闻特写中的对比手法 《落日》中运用了鲜明的对比手法,如:“日本代表团顺着来路下 舰,上小艇离去。在他们还没有离舰时,11架‘超级堡垒’排列成整齐 的队形,飞到‘密苏里’号上空,随着又是几批‘超级堡垒’飞过。在 隆隆机声中,我正数架数,只见后面黑影簇簇,蔽空而来,都是从航空 母舰上起飞的飞机,一批接一批,密密麻麻,不知有多少架,顷刻间都 到了上空,然后向东京方向飞去。” 对比对方:一边是窘态毕露、灰溜溜逃跑的敌人,一边是胜利者的 雄姿。 【技巧点拨】 1.写作中的对比手法,就是把事物、现象和过程中矛盾的双方,安 置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形成相辅相 成的比照和呼应关系。 2.对比必须统一在一定条件下,使之集中在一个完整的艺术统一体中。 3.对比的目的是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 增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 【迁移运用】 采用对比手法写一个片段。2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有人喜欢华贵艳丽的牡丹,有人喜欢绚丽火红的玫瑰,有 人喜欢淡雅幽香的水仙,但我却偏爱独傲霜雪的梅花。梅花白里透红, 花瓣润泽透明,像是用琥珀或碧玉雕成的,很有些冰清玉洁的韵致。 梅花不仅美丽,还有着坚强的精神。在百花凋谢之时,唯有梅花生机 勃勃,迎着漫天飞舞的雪花,傲然挺立在寒风中。股股清香,令人陶 醉。在冰天雪地里,那傲雪而放的梅花,或洁白胜雪,或灿若红霞, 让人不忍亵渎。我爱梅花,更爱它那坚强不屈的精神。 答案 Ⅱ 读素材 · 善积累 一、课本素材 【点击素材】 我听见临近甲板上一个不到20岁满脸孩子气的水手,郑重 其事地对他的同伴说:“今天这一幕,我将来可以讲给孙子孙女听。” 这水兵的话是对的,我们将来也要讲给子孙听,代代相传。可是,我们 别忘了百万将士流血成仁,千万民众流血牺牲,胜利虽最后到来,代价 却十分重大。我们的国势犹弱,问题仍多,需要真正的民主团结,才能 保持和发扬这个胜利成果。否则,我们将无面目对子孙后辈讲述这一段 光荣历史了。 旧耻已湔雪,中国应新生。 【运用示例】 十四年抗战,中国军民伤亡3 500万人以上,土地荒芜, 建筑被毁,许多有历史价值的古代文物遭到重创,中国财产损失及战争 消耗达5 600余亿美元。日本投降了,“密苏里”号上的签字,洗刷了 中华民族70多年来的奇耻大辱;这签字告慰了在不屈不挠的抗日战争中 英勇献身的英魂。而回顾1945年至今日本的某些表现,会让每一个中国 人如鲠在喉。我们一直要求日本向中国人民道歉,可日本政要们一次又 一次参拜靖国神社、日本部分教科书对关于战争事实的掩盖和歪曲等做 法告诉我们,日本从来没有愧疚的想法和道歉的打算。最近,日本右翼 频频出现在钓鱼岛附近,钓鱼岛和东海问题出现紧张局面。这些都提醒 我们,不能忘记曾经的屈辱与苦难,应壮大我们的国力。旧耻已湔雪, 中国仍应警醒。 二、课外素材 抗日民族英雄:杨靖宇 著名的抗日民族英雄、东北抗日联军创建人和领导人杨靖宇牺牲后, 残忍的日军对他割头剖腹,发现他的胃里尽是枯草、树皮和棉絮,竟无 一粒粮食,无不为之震惊。 杨靖宇,1905年生于河南省确山县。1926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7年4月参与领导确山农民暴动,同年5月转入中国共产党。大革命 失败后,组织确山起义,任农民革命军总指挥。1928年后,在河南、东北 等地从事秘密革命工作。曾五次被捕入狱,屡受酷刑,坚贞不屈。 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他任中共哈尔滨市委书记兼满洲省委军 委代理书记。1932年秋被派往南满,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十二军南满 游击队,任政治委员,创建了以磐石红石砬子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 1933年9月任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第一独立师师长兼政治委员。1934 年4月联合17支抗日武装成立抗日联合军总指挥部,任总指挥。后任东 北抗日联军第一军军长兼政治委员、东北抗日联军第一路军总司令兼政 治委员。率部队长期转战东南满大地,威震东北,配合了全国的抗日战 争。中共六届六中全会曾致电向以杨靖宇为代表的东北抗日武装表示慰 问,赞之为“冰天雪地里与敌周旋7年多的不怕困苦艰难奋斗之模范”。 1939年在东南满地区秋冬季反“讨伐”作战中,他与魏拯民等指挥 部队化整为零,分散游击。自己率警卫旅转战于蒙江一带,最后只身与 敌周旋五昼夜。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蒙江三道崴子壮烈牺牲,时年35岁。 为纪念他,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通化支队改名为杨靖宇支队,蒙江县改名 为靖宇县。 【选材感言】 牢记先烈,不忘国耻,振兴中华。 Ⅲ 读美文 · 会赏析 别了,“不列颠尼亚” 周婷 杨兴 (周树春、杨国强、徐兴堂、胥晓婷)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英国米字旗最后一次在这里降落后,接载 查尔斯王子和离任港督彭定康回国的英国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驶 离维多利亚港湾——这是英国撤离香港的最后时刻。 英国的告别仪式是30日下午在港岛半山上的港督府拉开序幕的。 在蒙蒙细雨中,末任港督告别了这个曾居住过25任港督的庭院。 4时30分,面色凝重的彭定康注视着港督旗帜在《日落余音》的号角 声中降下旗杆。根据传统,每一位港督离任时,都举行降旗仪式。但这 一次不同:永远都不会有另一面港督旗帜从这里升起。4时40分,代表 英国女王统治了香港5年的彭定康登上带有皇家标记的黑色“劳斯莱斯”, 最后一次离开了港督府。 掩映在绿树丛中的港督府于1885年建成,在以后的一个多世纪中, 包括彭定康在内的许多港督曾对其进行过大规模改建、扩建和装修。随着 末代港督的离去,这座古典风格的白色建筑成为历史的陈迹。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 的添马舰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临近 大厦上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 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的英国管治 即将告终。” 7时45分,广场上灯火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 156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 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 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当然,最为世人瞩目的是子夜时分中英香港交接仪式上的易帜。在 1997年6月30日的最后一分钟,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英国对香港 长达一个半世纪的殖民统治宣告终结。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 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 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 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0时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 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 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 “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港岛,至1997年 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156年5个月零4天。大英帝国 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读后启悟】 作为能够激起中国民众历史责任感和民族自豪感的篇章 《别了,“不列颠尼亚”》是周树春等记录香港回归那一时刻的短新闻。 香港回归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1997年7月1日的 香港政权交接仪式吸引了世界各大媒体的目光。为了记下这一盛事,四 位新华社记者通力合作,真实、准确地描绘了这难忘的时刻。在众多关 于香港回归的报道中,《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最别致的一篇,作 者没有写交接仪式现场多么庄严,也没有写欢庆回归的人们多么激动, 而是选择了英方撤离这样一个角度,并且把末代港督乘英国皇家游艇 “不列颠尼亚”号撤离香港这一事件放在一个历史的背景中,更加突出 了这一事件的历史意义。 Ⅳ 读国学 · 厚素养 《论语》经典名句赏读 1.[原文]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 老师了。” [赏析]“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 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 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 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 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2.[原文]子曰:“君子不器。” ——《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赏析]君子是孔子心目中具有理想人格的人,非凡夫俗子,他应该担负 起治国安邦之重任。对内可以妥善处理各种政务;对外能够应对四方, 不辱君命。所以,孔子说,君子应当博学多识,具有多方面才干,不只 局限于某个方面,因此,他可以通观全局、领导全局,成为合格的领导 者。这种思想在今天仍有可取之处。 3.[原文]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 [译文]子贡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实行了, 再说出来,(这就够说是一个君子了)。” [赏析]做一个有道德修养、博学多识的君子,这是孔子弟子们孜孜以求 的目标。孔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只说不做,而应先做后说。只有先 做后说,才可以取信于人。 4.[原文]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 [译文]孔子说:“君子团结而不勾结,小人勾结而不团结。” [赏析]孔子提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点之一,就是小人结党营私,与人相 勾结,不能与大多数人融洽相处;而君子则不同,他胸怀广阔,与众人 和谐相处,从不与人相勾结,这种思想在今天仍不失其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