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档:
文档评论:
0
0积分
下载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判断句 一、什么叫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它与现代汉 语判断句相同。所不同的是,文言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用以下几种形式表 示判断。 二、判断句的几种形式 (1)用“者”或“也”表示判断,这是典型的文言判断形式。有用“……者,……也”,其 中“者”表示停顿,“也”表示判断;有单用“者”“也”;有“者也”在句尾连用的。 如: ①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鸿门宴》)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 ③项脊轩,旧南阁子也。(《项脊轩志》) ④邻之厚,君之薄也。(《烛之武退秦师》) ⑤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 (2)用副词“乃”“则”“即”“皆”“非”等表示判断,这种形式也较为常见。如: ①吕公女乃吕后也。(《高祖本纪》) ②嬴乃夷门抱关者。(《魏公子列传》)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 ④吾翁即若翁。(《项羽本纪》) ⑤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六国论》) ⑥假舆马者,非利足也。(《劝学》) (3)用动词“为”“是”表示判断。如: 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 ②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桃花源记》) (4)直接表示判断,既不用判断词,也不用语气词,通过语意直接表判断。如: ①此子贤者,世莫能知。(《魏公子列传》) ②秦,虎狼之国。(《屈原列传》) 三、辨别判断句 辨别判断句既要看形式又要看句子性质。简单的方法是既看形式,又看能否译成 “……是……”或“……是……的”。形式对,又能译成“……是……”,是判断句;否 则不是。如“大人清白”可译成“大人是清白的”,所以是判断句。 如果是否定判断句,必须用否定副词“非”,且能译成“不是……的”。如“蚓无爪牙之 利,筋骨之强”,就不是否定判断句。 高考考判断句,也依然在翻译题中考查。如文言翻译题“季布名所以益闻者,曹丘扬之也”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就是一个判断句,翻译时需加上“是”字。 需要注意的是,“是”在古汉语中,尤其在先秦语言中很少作判断词,判断句中谓语前出 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在汉代以后,“是” 作判断词的情况才多起来。 辨别判断句要求在平时的练习中强化训练:一是圈,圈出其标志词,以引起自己的注意; 二是对,在翻译完全句后,再核对一下是否译出“是(不是)”来。 综合练习 1.下列各组句子中,句式不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D 解析 D 项一般句式/判断句。其余均为判断句。 2.选出下列句子中的判断句,将序号写在横线上。 (1)虽有槁暴,不复挺者, 使之然也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3)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4)是何楚人之多也 (5)此三者,皆人杰也 (6)公子喜士,名闻天下 (7)公子乃自骄而功之,窃为公子不取也 (8)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9)梁父即楚将项燕 (10)桃侯、平皋侯、玄武侯皆项氏,赐姓刘 (11)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 (12)乃令秦武阳为副 (13)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此人力士 (14)成安君,儒者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2)(3)(5)(8)(9)(10)(13)(14) 3.翻译下面文段中画线的句子。 顷有仕人为畿尉,常任贼曹[注]。有一贼系械,狱未具。此官独坐厅上,忽告曰:“某 非贼,颇非常辈。公若脱我之罪,奉报有日。”此公视状貌不群,词采挺拔,意已许久,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佯为不诺。夜后,密呼狱吏放之,仍令狱卒逃窜。既明,狱中失囚,狱吏又走,府司谴罚 而已。 注 贼曹:官名,主持察捕盗贼。 (1)有一贼系械,狱未具。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某非贼,颇非常辈。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有个盗贼被戴上刑具(受害),案件尚未判定。 (2)我不是贼,也不是一般人。(要点:肯定判断,否定判断)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题目。 武王问太公曰:“立将之道奈何?” 太公曰:“凡国有难,君避正殿。召将而诏之曰:‘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 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君入庙门,西面而立; 将入庙门,北面而立。君亲操钺持首,授将其柄,曰:‘从此上至天者,将军制之。’复 操斧持柄,授将其刃,曰:‘从此下至渊者,将军制之。见其虚则进,见其实则止。勿以 三军为众而轻敌,勿以受命为重而必死,勿以身贵而贱人,勿以独见而违众,勿以辩说为 必然。’” “将已受命,拜而报君曰:‘臣闻国不可从外治,军不可从中御;二心不可以事君, 疑志不可以应敌。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臣不敢生还,愿君亦垂一言之命于臣。君不许臣, 臣不敢将。’君许之,乃辞而行。军中之事,不闻君命,皆由将出,临敌决战,无有二心。 是故智者为之谋,勇者为之斗,气厉青云,疾若驰骛,兵不接刃而敌降服。战胜于外,功 立于内,吏迁士赏,百姓欢说,将无咎殃。是故风雨时节,五谷丰熟,社稷安宁。” 武王曰:“善哉!” 武王问太公曰:“吾欲令三军之众,攻城争先登,野战争先赴,为之奈何?”太公曰: “将有三礼。”武王曰:“敢问其目?” 太公曰:“将冬不服裘,夏不操扇,雨不张盖,名曰礼将。将不身服礼,无以知士卒 之寒暑。出隘塞,犯泥涂,将必先下步,名曰力将。将不身服力,无以知士卒之劳苦。军 皆定次,将乃就舍;炊者皆熟,将乃就食;军不举火,将亦不举,名曰止欲将。将不身服 止欲,无以知士卒之饥饱。将与士卒共寒暑、劳苦、饥饱,故三军之众,闻鼓声则喜,闻 金声则怒。高城深池,矢石繁下,士争先登;白刃始合,士争先赴。士非好死而乐伤也, 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节选自汉墓竹简校本《六韬》,天津古籍出 版社,有删改) 4.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A.臣既受命专斧钺之威 专:独掌 B.敢问其目 目:条目 C.军皆定次,将乃就舍 次:次序 D.白刃始合 合:交锋 答案 C 解析 本题通过一词多义设误考查文言实词的含义。A 项“斧钺之威”代指军事大权,据 此推断“专”为“独掌”,正确。B 项上文说“将有三礼”,是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显然 “目”是“条目”之意。C 项“次”结合下一句“将乃就舍”,联想初中课文《陈涉世家》 中“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一句中的“次”,推断出“次”是“旅行或行军在途中 停留,即临时驻扎”之意。D 项“合”是动词,主语是“白刃”,即兵器,指代军队,解 释为“交锋”,正确。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Error! B.Error! C.Error! D.Error!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则、为、之、乃四个文言词语的意义和用法。A 项均为连词,就。B 项介词, 相当于“给”“替”;动词,给予。C 项结构助词,的;定语后置句的标志。D 项副词,才; 副词,于是,就。 6.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B.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C.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D.将既受命/乃令太史卜斋三日/之太庙/钻灵龟/卜吉/日以授斧钺 答案 C 解析 本题考查文言文断句,文言文断句的关键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首先,通读这句 话,了解大意;然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如文中的虚词“乃”“以”前面 要断开,这样将能断开的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处。本句是说将 领接受任命后,国君命令太史占卜,举行斋戒、颁授斧钺等活动。需要弄清楚一共几件事, 然后将不同的事之间断开即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君王任命将军时,应该在太庙亲执象征兵权的钺和斧,郑重地授给将军,赋予他处理一 切军务的权力。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B.将军接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并表明战胜敌人还需要智者出谋划策、 勇士英勇战斗。 C.如果将军能做到“三礼”,那么无论攻城时还是野战时,士兵们都会奋勇争先,只想冲 锋,不愿后退。 D.本文通过武王与太公问答,阐明了君王的立将之道和将军的领军之策,充分体现了太公 高超的军事智慧。 答案 B 解析 本题从因果关系的角度设误考查对文章内容的把握。B 项表述不当。原文中将军接 受任命后,将再次请求君王给予充分信任,这样才能临敌作战,一心一意。因此,智谋之 士都愿意为他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意为他殊死战斗。原文是因果关系,B 项变成了并 列关系。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社稷安危,一在将军。今某国不臣,愿将军帅师应之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士非好死而乐伤也,为其将知寒暑饥饱之审,而见劳苦之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2)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饥饱,并且明 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考查点涉及一词多义、古今异义和判断句。 (1)“社稷”,土神和谷神的总称,代表国家。“一”,全,都,一概。“不臣”,不肯臣 服。“愿”,动词,希望。“应”,动词,应对,引申为征讨、讨伐。(2)“……也”表判 断。“审”,清楚。 参考译文 武王问太公说:“任命将帅的方法(仪式)是怎样的?” 太公回答道:“凡是国家遭遇危难,国君就避开正殿。在偏殿召见主将,向他下达诏 令说:‘国家安危,全在于将军。现在某国不肯臣服,希望将军率领军队去讨伐它。’” “主将已经接受命令,国君就命令太史占卜,斋戒三天,前往太庙,钻炙龟甲,占卜 吉日,向将帅颁授斧钺。(到了吉日)国君进入太庙门,面向西站立;主将随之进入太庙门, 面向北站立。国君亲自拿着钺的上部,把钺柄交给主将,宣告:‘从此军中上至于天的一 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又拿着斧柄,授予主将斧刃,宣告:‘自此军中下至于深渊的 一切事务,全由将军裁决。见到敌人虚弱就前进,见到敌人强大就停止。不要认为我军众 多就轻敌,不要认为任务重大就以死相拼,不要因为身份尊贵就轻视他人,不要凭着一己 之力就违背众人意愿,不要认为能言善辩就是正确的。’”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主将已经接受任命,参拜并向国君报告说:‘我听说国事不可受外部的干预,军队 作战不能由君主在朝廷遥控指挥;臣子有异心就不能忠心侍奉君主,疑虑重重,意志不坚 定就不能迎敌应战。我既已奉命执掌军事大权,不获胜不敢活着回来,希望您也垂示一句 赐予我行使权力的话。国君如果不答应我的要求,我不敢接受担任主将的任命。’国君应 允之后,主将就辞别国君率军出征。从此军中一切事务,不听命于国君而全部听命于主将, 临敌作战,一心一意。这样就能使智谋之士都愿出谋划策,勇武之人都愿殊死战斗,士气 昂扬直冲霄汉,行动迅速如快马奔驰,兵未交锋而敌人就已降服。取胜于野外,建功于朝 廷,将吏得到晋升,士卒获得奖赏,百姓欢欣鼓舞,主将没有祸殃。于是风调雨顺,五谷 丰登,国家安宁。” 武王说:“说得好啊!” 武王问太公说:“我想要使三军将士,攻城的时候争先恐后地攀登,野外作战时争先 恐后地冲锋,该怎么做呢?”太公说:“将领有三种法度。”武王说:“请说说它的具体 条目好吗?” 太公说:“作为将领,冬天不穿皮衣,夏天不用扇子,下雨不张伞篷,这叫作礼将。 将领不以身作则,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冷暖。在通过险阻要塞,遇到泥泞道路时,将领必须 要先下来步行,这叫作力将。将领不身体力行,就无法了解士兵的劳苦。士兵都驻扎安定 了,将领才就寝;饭菜都做熟了,将领才吃饭;士兵不举火照明,将领也不举火照明,这 叫作止欲将。将领不亲自抑制欲望,就无法了解士兵的饥饱。将领和士兵共担冷暖、劳苦、 饥饱,因此三军士兵,听到擂鼓声就兴奋,听到鸣金声就恼怒。城墙高大,护城河很深, 乱箭和垒石纷纷落下,士兵依然争先恐后地攀登;进行野战时,两军刚一接触,士兵就争 先恐后地冲锋。士兵们并不是愿意死亡和乐意受伤,只是因为将军清楚地知道他们的冷暖 饥饱,并且明确地了解他们的辛劳艰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