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档:
文档评论:
0
10积分
下载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人教版历史 2019 高考一轮选习练题(8) 李仕才 一、选择题 1、德国学者施文特克指出:“北京郊外的卢沟桥事变或者珍珠港事件在日本人的战争记忆 中并未占据显著位置,反倒是冲绳、广岛和长崎留下了深刻印象。”这说明 A. 战争给日本人民留下深刻痛苦的回忆 B. 受害情绪上升为日本民族的集体记忆 C. 日本民众对侵略历史问题的无视和淡漠 D. 日本政府意识到战争对被侵略国的伤害 【答案】B 【解析】“是冲绳、广岛和长崎留下了深刻印象“是因为美国投放原子弹导致两个地方的 毁灭性打击,说明民众对于受害的心理成为集体记忆,B 正确;A 是材料中现象,不符合事 实;C 中冷漠说法不符合事实;D 中没有提及政府信息。 2.下图为《义和团的卡秋莎》(“卡秋莎”是火箭炮的代称)。该图片反映了义和团 A. 对西方近代技术有了理性认识 B. 用新式军备抗击八国联军侵略 C. 对外来文化持全面排斥的态度 D. 阻碍了中国近代工业化的进程 【答案】A 3、下表为中国古代不同时期中央官制的演变情况。这些演变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A. 起到监督皇权的作用 B. 体现了制度的传承性 C. 加强了对地方的管理 D. 缘于皇帝个人的喜好 【答案】B 点睛:这一题属于新情境式比较类材料选择题,这类题在教材中有知识依托,但是题干中 的材料是考生所不熟悉或者没有见过的,考生需要将材料阅读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再结 合所学知识对所有选项进行推理和分析,才能够准确作答,所以这类题对考生的能力要求 较高,而这又是高考特别注重考查的题型,所以建议考生多关注这类习题的训练和积累。 这一题在考查古代中国中央官制的变化,这种考查变化的题目在高考命题中占有的比重呈 现增长趋势,因为比较是将历史知识深入探讨的方式之一,需要引起考生的关注。 4.在中国古代,秦以后的许多王朝在立国之初,其官员主要来自于功臣,即所谓的“功臣 政治”,其儿子也往往能占据高位,称作“功臣子政治”。这一现象 A. 说明科举制度形同虚设 B. 导致贵族政治得以恢复 C. 影响国家治理模式转型 D. 保障功臣后代世袭特权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答案】C 【解析】秦以后的选官制度经历了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和科举制的变化,隋朝开始才实行 科举制,故 A 的说法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 A;贵族政治是世卿世禄制,题干中的功臣 政治和功臣子政治没法体现功臣的儿子一定是世袭了父亲的职位,故 BD 的说法也不符合史 实;由于功臣政治和功臣子政治只是对夺取皇位中功臣的一种奖励,而不一定有利于国家 的统治,故这种现象会影响国家治理模式的转型,故选 C。 5、下图为中国古代丝织业分布变迁示意图。对此分析正确的是 A. 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分布丝路沿线 B. 唐宋时期丝织业中心遍布黄河流域 C. 元至清时丝织业中心均在长江流域 D. 古代经济重心转移影响丝织业分布 【答案】D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丝路沿线主要是分布在长安向西的区域,而图中所显示 的秦汉丝织业中心主要在中原地区,故可排除 A;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在唐宋时 期,在四川地区也存在着大量的丝织业,故可排除 B;从图中的信息可知,在元至清时北 方也有不少的丝织业中心,故可排除 C;依据图中所显示的信息可知,随着历史的发展, 丝织业中心的分布,南方逐渐增多,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古代丝织业中心分布发展 趋势受到了古代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故本题选 D。 6.下表为古代中国治水事业历史发展及区域分布。对此表分析正确的是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A.汉代治水活动都集中在黄河流域 B.魏晋时期南北方经济遭到沉重打击 C.隋朝时南北农业基本持平 D.唐代东南发展为农业生产的重要区域 【答案】D 【解析】 考点: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发达的古代农业·水利 7、清代有女诗人作诗曰:“人生德与才,兼备方为善。独至评闺才,持论恒相反。有德 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这反映了在清代女性中 A.男女平等思想被普遍接受 B.德才兼备成为主要的评价标准 C.出现了对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 D.产生了维护自身权益的诉求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有德才可骇,有才德反损……我意颇不然,此论殊褊浅”反映了 清代女性对“女子无才便是德”的传统伦理思想的反思,所以本题答案为 C 项。A 项说 法错误,故排除;B 项不是材料主旨,故排除;D 项不符合材料信息,故排除。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思想文化•古代思想•清代对传统伦理的反思 8、明末思想家李贽是一位狂狷之士:他剃光头发留着长须,“儒帽裹僧头”,穿着亦僧亦 儒的怪异服装;他讲学传道,却收女弟子。由此可见,李贽( ) A.致力于儒学和佛教的融合 B.认可明代妇女地位的变化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C.力图冲破封建传统的束缚 D.渴望得到超然物外的自由 【答案】C 【考点定位】古代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演变•明清之际儒学•李贽思想 9、晚清状元实业家张謇曾说:“謇愚不自量,念普鲁士之报法,毕士马克归功于教育,欲 兴教育,赤手空拳,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这说明张謇 A. 特别推崇“实业救国”思想 B. 认为教育是富强的根本 C. 找到了正确的救圉道路 D. 认为教育重要性远超实业 【答案】A 【解析】“不先兴实业,则上阻旁挠,下复塞之,更无凭借”说明实业是国家强盛、民族 独立的关键,A 正确;教育是普鲁士和德国等兴起的原因,A 错误;实业救国只是当时救国 思想一个方面,C 错误;材料认为实业超过教育。D 错误。 10、学者罗明先等人认为,孔子一直作为传统儒家文化的载体而存在着,现在要“打倒孔 子”,人们就像突然失去了信仰一样,思想上不知该何去何从。也正是因为这种混乱,所 以新 文化运动很快就结束了,进入马克思主义的信仰时代。材料所要表达的观点是 A. 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B. 新文化运动在思想方面存在着严重的不足 C. “打倒孔子”导致了新文化运动的结束 D. 新文化运动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答案】B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二、非选择题 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日渐自觉的理性民族主义时代的到来,开创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巴黎和会前后的爱国运动,遍及海内外所有中国人中间,国人对以往的外交政策及 本国政府不再抱有希望。既如此,只有自己行动起来,“国民外交”成了一个响亮口号。 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 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争结合起来的新阶段。 ——摘编自卫金桂《论五四时期的中国民族主义》 材料二 20 世纪 20 年代的国民革命,在“打倒列强除军阀”的共同目标下,工人、农民、 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 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时论认为 “枪与笔联合起来,所以到处如入无人之境”。 ——摘编自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 材料三抗日战争部分大事摘录 时间 大事 1935 年 5 月 24 日 《义勇军进行曲》借助电影《风云儿女》开始传唱大江南北 1937 年 9 月 22 日 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发表中共提交的《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 1938 年 5 月 26 日 毛泽东发表《论持久战》,指出人民战争的力量及其源泉 1940 年 8 月 20 日 八路军对华北日军发起总攻,参战兵力达 105 个团 ——摘编自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概括五四时期中国民族主义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这一时 期中国民族主义高涨的国际政治背景。 (2)据材料二,归纳国民革命运动促进中国民族主义发展与深化的集中表现。结合所学知 识,指出“北伐战争的迅猛推进”取得的重大成果。 (3)抗日战争的胜利是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枢纽,请结合材料三加以分析。综合上述材料, 你认为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复兴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答案】(1)基本特点: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斗争 相结合。 国际政治背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害。 (2)集中表现: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 争。 重大成果: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3)分析:振奋了民族精神,爱国主义得到极大张扬;中华民族为民族独立与解放共同奋 斗;以中国共产党为核心的人民革命力量发展壮大。 基本条件:民族觉醒;民族团结。 【解析】(1)由材料“爱国各阶层将帝国主义侵略和对中国主权领土的破坏视为外敌与内 奸共同作用的结果,这表明此时中国民族主义运动发展到国民整体主动地将反帝反封建斗 争结合起来”,可以归纳为:爱国阶层主动抗争;国人广泛参与爱国运动;将反帝反封建 斗争相结合。结合所学,其基本背景是:十月革命的推动;巴黎和会对中国主权的严重损 害。 (2)由材料“工人、农民、青年学生以及商人、妇女等各个阶层的广大民众都被动员起来。 当时的国共两党,一个关注上层,一个关注下层;一个重视军事,一个重视民众。”可以 归纳为:反帝反封建成为人民的共同目标;国共通过大规模的社会动员推进爱国斗争。结 合所学,北伐战争动摇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中国现代教育网 www.30edu.com 全国最大教师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