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价文档:
文档评论:
0
相关文档推荐
-
河南省济源第一中学人教版历史必修一课件: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共15张PPT)
-
高一历史人教新课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课件(共24张PPT)
-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一单元第2课 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件(共37张PPT)
-
人教版必修一专题1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
-
人教版必修一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课件
-
高中历史必修1期末测试题
-
人教版高一历史必修1期末测试题_带答案
-
人教版必修一 二轮专题复习--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变革 课件
-
2015年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课件
-
2015《3年高考2年模拟》高考历史总复习课件_专题1_第2讲君主专制政体的演进与强化
-
2015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指导课件中国古代史整合及特征
-
2015届高考历史二轮专题总复习课件:第1讲_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2015年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一讲古代中国专题一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2》(课件)
-
2015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资料_---第1讲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
第二轮复习高三历史古代中国专题复习课件
-
2014年创新方案高考复习资料历史人民版配套课件_专题七___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
岳麓版 必修11-5单元整合中国古代的中央集权制度 课件
-
[中学联盟]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课件ppt(共33张PPT)
-
[中学联盟]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2015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专题:秦朝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课件(共94张PPT)
-
高二3月份第一次历史月考
4积分
下载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其发 展过程中会产生哪两对矛盾? 君主专制 皇权 相权 中央集权 中央集权 地方分权 汉 第4课 武 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帝 课标要求: 宋 太 从中央与地方的斗争 祖 ,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中 说明古代政治制度的特 明 点。 太 祖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大风起兮云飞扬, 大风歌 汉高祖刘邦 据《汉书》述评:“汉兴之初,海内新定, 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 土。” 上述材料表明汉高祖分封同姓王的基本想法是: A、秦朝残余势力强大,应封王加以防范 B、认为孤立无援是秦灭亡的原因,封王拱卫中央 C、继承者年幼,封王以帮助皇帝治天下 D、汉初社会动荡,封王以发展各地农业生产 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根据上图,说说郡国并行制带来什么危害? 随着汉初社会经济的恢复,王国势力日益 膨胀,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开始激化; “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 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晁错《削藩策》 公元前154年 ,吴、楚等 七个诸侯王 发动叛乱。 历史上称为 “七国之乱 ”景帝。决心平 叛,命太尉 周亚夫和大 将军窦婴率 军,三个月 后平定叛乱 。 郡国并行制郡国并行制 ((11)原因)原因:刘邦:刘邦错误地错误地分析秦亡的原因分析秦亡的原因 ((22)内容)内容::““汉承秦制汉承秦制””,,地方上郡县与封国并行地方上郡县与封国并行 ;; 封国中的王国不受郡县管辖;封国中的王国不受郡县管辖; ((33)结果)结果: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日益激化;:中央与地方之间矛盾日益激化; ““七国之乱七国之乱”” ;; 推恩令 “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 侯而少其力”,“力小则易使 以义,国小则亡邪心。嫡长子继承 ” 王国——《治安策》 贾 谊 汉武帝采纳主父偃的建议 儿子乙 儿子甲实行“推恩令”,规定:诸 侯王死后,除侯国嫡长子继承王 侯国 位外,其他子弟王国可分割王国嫡长子 侯国 的一部分土地成为列侯,由 儿子丙 侯国 侯国 郡守统辖。 儿子丁 儿子戊 儿子己 主父偃 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 汉武帝(前156—前 87),即刘彻,汉景帝 子,公元前140—前87 年在位。在位期间,他 强化皇权,使汉朝出现 大一统的局面。 1、背景:郡国并行制导致王国问题 22、措施:、措施:(1)实行推恩令 →彻底解决王国问题 (2)设置刺史(位卑权重)→监察地方 唐朝中叶地方分权问题的由来及后果 1、唐朝中叶“安史之乱” 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 2、平定“安史之乱”后,地方上设节度使; 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五代十国分裂局面实质: 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杯酒释兵权 宋太祖解除将领兵权的事件。建隆二年(公元961年),太 祖与赵普定策,召集禁军将领石守信、王审琦等宴饮,以高官 厚禄为条件,解除兵权。开宝二年(969年),又用同样手段, 罢王彦超等节度使,解除藩镇兵权,以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 防止分裂割据。 和历代开国之初“狡兔死,良 狗烹”相比,宋太祖的举措高 明在什么地方? 采取和平方式剥夺兵权, 避免政治动荡。 太祖问: 宋太祖赵匡胤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 十年间,帝王凡易八 姓,战斗不息,生民 涂炭,其故何也?” 宰相赵普回答: 赵普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 ,君弱臣强而已。今 所以治之,亦无他奇 巧,惟稍夺其权,制 其钱谷,收其精兵, 则天下自安矣。”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 1、背景:解决地方割据问题;加强皇权,巩固统治; 2、措施: ①特点:统兵权与调兵权分离 兵:收精兵 ②原则:“强干弱枝”、“守内虚 外” ①所有州郡直属中央②设通判监督地方 权:削实权 ③文臣但任州郡长官 钱:制钱谷 设转运使,财赋大部分运往京师 3、影响: ①利:改变长期藩镇割据的分裂局面,中央与地方 的矛盾基本解决。 ②弊:造成“三冗(官、兵、费)的国家财政危机 ; 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演变 1、西周:分封制 (中央集权尚未真正形成)(中央集权尚未真正形成) 2、秦朝: 郡县制 (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正式确立) 3、西汉:(汉初)郡国并行制 (景帝)平定“七国之乱”; (武帝)推恩令、刺史制度; 4、北宋: 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 5、元朝: 行省制 体现: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的矛盾; 趋势:地方权力不断削弱,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汉武帝和宋太祖为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采取的措施有何异同? 相同: ①中央:分割宰相权力,加强皇权 ②地方:削弱地方权力,加强中央集权 不同: ①中央:汉:中朝 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 、军权、财权 ②地方:汉:推恩令、刺史 宋:将行政权、军权、财权收归中央 主要经历: 1328年—1344年放牛 姓名:朱元璋 1344年—1347年做和尚(讨饭) 别名:朱重八、朱国瑞 1347年—1352年做和尚(撞钟) 性别:男 1352年—1368年造反(这个猛) 民族:汉 1368年—1398年做皇帝 血型:? 职业:皇帝 家庭出身:贫农 最喜欢的颜色:黄色 父亲:朱五四农民 母亲:陈氏农民 座右铭:你的就是我的 ,我的还是我的 二、明清时期中央行政制度的演变 (一)明朝 1、废丞相 (1)原因: ①历史:吸取元朝丞相专权的教训; 材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材料:自秦始皇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汉、②直接:宰相胡惟庸专权; 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③根本:加强皇权; 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事皆朝廷总之 (2人,专权乱政。我朝罢相)过程:裁撤中书省,废除丞相,……事皆朝廷总之皇帝亲自掌管六部 ,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设 (3立丞相。立丞相。)影响:标志 1600 多年丞相制度被废除; ————《《明太祖实录明太祖实录》》 标志专制皇权发展到新的高度;▲ (朱元璋)自己写诗道: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一丈犹披背。” 2、设内阁 (1)原因:废丞相后,事务繁多; (2)过程: ①明太祖:殿阁大学士(品秩较低,仅备皇帝顾问) ②明成祖: 内阁▲ (参与军国大事的商讨) ③明中期以后:“票拟”权 (3)特点:①非法定机构; ②没有决策权; ③是专制皇权强化的产物; 批红(皇帝) 高于 票拟(内阁) 问题:有人认为内阁首辅就是变相重设的宰 相,你认为对吗? 材料一:万历四十年内阁首辅叶向高曾说:“我朝阁臣 ,只备论思顾问,原非宰相!” ——《神宗实录》卷五一一页 材料二:(明朝)国家并未正式与阁臣以大权,阁臣之 弄权者,皆不免以不光明手段得之。此乃“权臣”,非 “大臣”。故虽如张居正之循名责实,起衰振弊,为明 代有数能臣,而不能逃众议。 ──钱穆《国史大纲 》 宰相 内阁首辅 权力来源 宰相制度赋予 皇帝个人信任 职责 决策者 侍从咨询为主 要经皇帝及大臣 任免 直接由皇帝意 商议 愿决定 对皇权影响 制约皇权 皇权强化的产物 结论:内阁首辅不同于宰相,不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设军机处 1、原因:(1)为处理西北紧急军务(直接) (2)清初,皇权受到议政王大臣会议的限制 (3)加强皇权(根本) 2、设立:雍正年间 3、职能: 参与处理军务政事,跪奏笔录,上传下达 4、影响 明代内阁和清代军机处,都没有决策权,二者只:(1)简化处理政务手续,提高行政效率; 是参与机要政务。虽有宰相之责,却无宰相之权; (2)标志着专制皇权高度发展(顶峰)▲ 思考:为什么军机处的设立,成为我国古代专 制皇权高度发展的重要标志? (1)机构简陋(非正式的国家机关) (2)品级不高,随时被撤换; (3)跪受笔录,负责传达 (4)完全听命于皇帝 皇帝通过军机处完全控制全国的军政大权, 标志专制皇权高度发展; 明清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的影响 1、消极 (1)政治:① 延缓封建社会衰落,阻碍社会发展和进步; ②皇帝决策具有独断性、随意性,容易失误; (2)经济:重农抑商,阻碍商品经济和资本主义萌芽发展; (3)思想:八股取士等文化专制,禁锢思想; (4)外交:闭关锁国政策,拉大与西方国家差距; 2、积极 (1)政治: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稳定; (2)经济:组建大型工程,保护小农经济; (3)文化:加强民族间的文化交流; 朝代 中央 地方 选官 监察谏议 建立 三公九卿制 郡县制 军功爵制 御史大夫 秦 初:郡国并行 御史府 巩固 中朝 察举制 汉 刺史、推恩令 刺史 后:节度使 完善 三省六部制 科举制 门下省 隋唐 藩镇割据 二府三司制 钱、权、兵 谏院、通判 发展 宋 加强 一省制 行省制 元 废丞相 都察院 强化 明 设内阁 按察使司 顶峰 六科给事中 清 军机处 削弱相权 削弱地方 趋向公平 趋向严密 加强皇权 加强中央 公正客观 和完备 中央行政制度(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 三公九卿制 秦朝 中朝 西汉武帝 东汉 尚书台 削弱相权 三省制萌芽 魏晋南北朝 加强皇权 隋唐 三省六部制确立 宋 二府三司制 元 中书省 皇权空前 明 废丞相,设内阁 强化,到 清 军机处 达顶峰 夏: 公共权力 单元知识结构 早期政 商: 内外服制度 治制度 西周: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 概念: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成因:①经:小农经济②政:地主阶级③思:法家 内容:①中央制度②地方制度③选官制度④监察制度 专制 过程:起源(战国) 建立(秦) 巩固(汉) 主义 完善(隋唐) 加强(宋元) 强化(明清) 中央 特点: ①皇权至高无上②文化专制来巩固政治专制 集权 ③两对矛盾的斗争 制度 趋势:削弱相权,加强皇权;削弱地方,加强中央 影响:积极+消极